找回被忽略的“春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们带着预设的学习任务走进春天。夏天 摄

    寻找一套古代乐器——编钟,并写出“五音不全”成语典故的由来。

    找到“阳燧”,并回答它是在什么朝代发明的?用途是什么?

    ……

    这是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校外实践课程——参观虢国博物馆时各活动小组的两道作业题。

    4月11日至16日,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以“我爱家乡、拥抱春天”为主题,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陕州风景区和天鹅湖湿地公园,感受仰韶文化和黄河文化;组织中年级学生参观虢国博物馆和黄河公园,感受虢国文化和黄河文化;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灵宝魏函谷关,感受老子文化。校方还将作为盟校的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崤山路第二小学学生一并纳入,共同组织。

    近3000名学生外出,不但组织起来难度大,而且有安全风险。面对这样的担心,校方防患于未然,多轮次修改完善校外实践课程安全工作预案,确保万无一失,并按程序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在一些人看来,这不就是人常说的“春游”吗?但是既然作为“课程”,就需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区分不同的层次,围绕实际存在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弱的问题进行规划和设计。学校这次共设计了8节校外实践课程,努力给孩子创设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的体验学习实践、不同于家庭生活的体验实践,旨在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走近历史。“通过徒步实践,让学生感受体能的重要;通过探索实践,锻炼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通过合作实践,锻炼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政教主任张青松说。

    为提高校外实践课程的质量,达到预期效果,校方提前两周,组织教师分别为全校学生上了8节准备课。其中,安全课2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践地点的地理情况,了解包括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知识;艺术课4节,意在引导学生从美术和音乐的角度感受实践课程,掌握一些用艺术记录实践过程的基本方法;文化课2节,核心是让学生了解实践地点的历史传承、文化特征等基本情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社会实践大课堂任务卡是整个校外实践课程的指引。如低年级学生在“探寻宝轮寺塔”环节,主要是整个景区的“文明标语”大搜集;在“探寻三门峡博物馆”环节,除要找到并写出5件出土文物外,还要回答出三门峡历史名人魏野是哪个朝代人、著有什么作品?

    “三门峡黄河为什么是清水黄河?黄河全长有多长?你知道整个黄河在地图上看的话,是什么形状?”在黄河公园,四年级学生除回答以上问题外,还要列举出5种以上看到的花卉,并通过调查寻找到“胶片放映厅”,以班级为单位了解电影发展史,欣赏经典电影剧照,观看一段胶片放映的电影,感悟电影魅力。

    四(6)班学生赵浩翔说:“充实的一天下来,让我离‘独立’又近了一步,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学生王佳艺说:“最珍贵的礼物被打开的那一刻,团结、分享、自律、坚持已经装到了我的背包里了。”

    校外实践课程是教育应有的“另一张面孔”。它在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增强了学校、师生及家长间的沟通,又能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具体地了解周围的山河,认识所在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校外实践课程,三门峡外国语小学有系统的设想与规划。该校校长严万云介绍,等秋季开学后,再组织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而且要走得更远、更好。“这样,在小学六年内,学生可以参加多次校外集体教育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愉悦了孩子们的心,也增强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以及小组协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